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10:19    次浏览
/ / / /本报记者陈嘉对于张晓平来说,从姥爷到母亲,再到她本人,一家三代有7人投身于教育事业,无疑这个教育世家给她打下了深深的烙印。虽然张晓平对祖辈教书育人的经历了解不多,但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母亲的熏陶。母亲黄淑琴今年已经74岁了,每每念及母亲,张晓平就有说不完的感慨。也正是有了母亲的言传身教,张晓平梦想着和母亲一样成为一名教师。现在张晓平是下东营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,从教20多年来,她愈发体会到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的道理。从母亲身上看到理想40年前,黄淑琴担任花园街小学教师。那个年代,许多家庭都育有多个子女,工作忙碌,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。作为一名班主任,黄淑琴不仅担任教师,更担当起了“家长”的职责。“我班里的学生,不能有人掉队。”黄淑琴回忆,班里每一名学生都是“宝”,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,“这是老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。”在张晓平看来,母亲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,也激起了她当教师的梦想。那时,每逢假期,母亲就会把班里的“后进生”叫到家里补课。十几名学生挤满了家里的三间平房,母亲不得不把自己的3个孩子哄到院里去玩。寒假里, 3个孩子就在屋檐一串串的冰柱下,用手扒在窗沿上,冻得小脸通红,透过窗户好奇地看着母亲给学生补课。待母亲给学生补完课,张晓平就会聚集起院里的小朋友,坐在写满板书的小黑板前,她站在小板凳上,拿着母亲的教课书,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文字,一板一眼地“教”起书来。张晓平说,小时候,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教书。玩着玩着,就长大了。长大了,梦想当一名教师的种子也在心中发了芽。职业良心就是责任心对教育抱以单纯和热情,对学生付出良心和真情。这是家中几代人通过身体力行传递给张晓平的道理。1994年,刚刚成为一名教师的张晓平,被分配到南城壕小学实验班。那时候的实验班任务重,教育局教研组的老师经常到班里听课,了解实验课程的教学情况。对于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张晓平来说,心理压力很大。于是,她开始努力钻研业务,向母亲请教教学要点,拼命给自己充电,提高业务水平。教研组的老师第一次来听课,一位老师询问张晓平,“你们家是不是有人当教师?你好像天生就是当教师的料。”直到现在,张晓平依然清楚地记得这句话,因为就是这句话坚定了她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决心。从事教学工作,让张晓平感受最多的是教师责任重大。张晓平说,一个学生可能会因为你的一句话,一个举动改变一生。当时,张晓平刚刚接了一个四年级的班级,班里的一名学生学习落后,也受到同学的排斥。刚刚接班,张晓平就发现这名学生心思很重。一天,这名学生的母亲找到张晓平,说他们夫妻可能要离婚,她不知道怎么面对孩子,更担心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。张晓平一方面安抚学生的母亲;一方面劝说她一定要多和孩子沟通,告诉孩子父母亲依然很爱他。张晓平还特意让这名学生当了数学课代表。就这样,这名学生在张晓平鼓励下,渐渐从父母离异的阴影里走了出来,后来考取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,直到现在还与张晓平保持着联系。 代代相传桃李满天下“认认真真工作,踏踏实实做人。”张晓平说这是母亲对子女最质朴的教育观。令她更加崇敬的是,母亲教书的那个年代,几乎不设任何奖项,但母亲依然任劳任怨,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,换来的是学生和家长的爱戴和尊敬。张晓平回忆说,有学生因交不起一元钱学费被迫辍学,黄淑琴就从34元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帮学生交学费;在官厅湖边,学生没有带伞防晒,黄淑琴把自己的伞借给学生,结果皮肤晒伤,白晰的脸永远变成了红黑色……“教师的付出,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得到,他们回馈给教师的那种亲近是永远用金钱换不来的。”黄淑琴说,每逢大年初一,学生们纷纷到家里拜年。一次,一名学生来给她拜年,穿着还没有完全晒干的棉袄,结果整个棉袄被冻得硬邦邦的,黄淑琴心疼得眼泪直流,赶忙给学生换下棉袄,放到土暖气上烤,又煮了一碗热乎乎的面条端到学生面前。如今,黄淑琴的学生都已经成家立业,有的将孩子送到了张晓平所在的班级。黄淑琴对张晓平说,“你一定不能辜负每一位家长的心。”由于一家三代有7名教师,每次家庭成员聚在一起,就像是开小型教育论坛一样,讨论的总是当下很受关注的教育话题。如何能帮助学生不仅仅用“头脑”学习,而且通过“心灵”去体验?一家人对这个全新的理念又一次展开了讨论。“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,才能培养出自律、责任感、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,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,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。”每次讨论之后,一家人总有一些总结和收获。采访中,记者看到了教育世家的职业荣耀,也看到了想成为一名好教师的艰辛。张晓平一家人的故事,点点滴滴浸透着书香气息。有传承的教育事业,永远不老……张晓平正在给学生上课。张晓平和母亲交流教学心得。张晓平和同事一起探讨教学业务。